曲沃县北董乡:谱好集体经济发展四部曲
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讯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今年以来,曲沃县北董乡通过谱写“忙土地”“活资源”“强企业”“火旅游”四部曲,有效破解了当前制约“三农”发展的资本缺、人才少、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畅等瓶颈问题,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本乡实际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密匙”,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共谋划集体经济项目32个。
让闲散土地“忙”起来。北董乡组织村干部实地考察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找准“消薄”发力点、拓展“壮大”增长点。乡党委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机制,与不愿种地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土地800余亩,进行规模化管理。北属寺村“两委”上下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外出“取经”,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牵头成立粉条加工厂,利用前期拨付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延伸产业链上作文章,立足本村红薯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兴建粉条加手工加工厂,实现“原料—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把粉条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正式投产后预计日产量可达3000斤,年产量50万斤,经济效益近7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20万元。
让集体资源“活”起来。乡学委指导各村进一步核实资产资源存量,开展“清化收”,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集体资产资源保本增值,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任庄村充分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60余亩租赁给周边企业,每年为集体经济增收9万余元。营里村盘活村闲置小学校舍,建设了集电商销售、电商人员培育、产品冷链收发为一体的电商平台,解决种植户与市场双向对接难的问题,在实现集体经济创收的同时,增加周边群众收入。预计电商平台年可成交5万单,平均每单利润4元,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此外通过承接培训,预计可再增加收益2万余元。窑院村党支部将村委会大院闲置房屋改造成日间照料中心,充分发挥村“党建+助老”模式,积极动员志愿者,拓展便民服务平台,使老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让村办企业“强”起来。北董乡通过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发动村民群众参与,激活村集体经济“一池春水”。由南林交龙王池莲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牵头,联合五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组建了曲沃县龙汾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省农科院合作,引进大蒜种植新技术,推广大瓣蒜、独头蒜种植,开发富硒大蒜品种,目前联合社成员覆盖北董乡24个村,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余亩,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使农户亩增收1000余元,带动农民致富的效果十分显著。裴南庄村通过与山西光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500亩“晋之源”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进行运作,建成后农户不仅可以通过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更可以通过后期劳务获得工资性收益。
让乡村旅游“火”起来。北董乡党委围绕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乡旅融合,把南林交、北林交、明德三个行政村进行“捆绑”,成立了下辖3个村诗经故里党总支,下派1名乡科级干部担任党总支书记,为景区的组织、协调、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3个村在党总支带领下,统筹调配资源、强化优势互补,在土地征迁、发动群众、解决问题、引资引智上步调一致、协同推进。先后调整土地1300余亩,吸引各方投资8000余万元,用3年时间完成了景区四期全部建设工程,把一块无人问津之地打造成了一个面积达3000余亩的旅游风水宝地,2019年诗经故里田园综合体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多年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0余万元,3个村仅靠停车场收费、木屋、摊位等共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并有效带动当地南林交莲藕、北董大蒜等农产品销售和景区饭店、商超销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预计每年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80万元以上。
(刘小楠)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