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三交镇探索实践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闯出新路径
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讯 三交镇位于忻州城西33公里处,是典型的山区乡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忻府区三交镇针对区位优势不足、自然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多以资源资产租赁承包为主等问题,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盘活土地资源,规模连片种植,让撂荒地逐渐变为“致富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断发展壮大。
组织引领、责任压实、奖惩并施,下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先手棋”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所在。
统筹协调,善布“棋局”。三交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瞄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的目标任务,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先后召开12次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分析研判会议,制定下发了《三交镇人民政府关于坚决遏制耕地弃种撂荒的紧急通知》,确定了以“土地流转+撂荒地整治”双模式的壮大村集体经济主攻方向。
压实责任,善增“棋力”。镇党委审时度势、临机立断,迅速成立镇撂荒地整治工作领导组。镇村两级抓实抓牢主责主业,形成由镇、村书记统筹负责,党委统领统筹、班子成员参与作战、村干部实施实践的责任链条,把壮大村集体经济成效纳入村干部考核、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评定的范畴,对成色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约谈调整,进一步凝聚起全镇合力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率先推进,善破“棋眼”。镇村两级干部包联包保,全面摸排调查耕地撂荒情况,逐村逐户逐块摸排“撂荒地”位置、面积、地块性质等情况,做到底清数明。目前,全镇摸排登记撂荒地共计6339亩,设立台账入册登记,结合基层网格治理,由49个微网格党小组按片区监督管理。在全面整治“撂荒地”和转变群众观念两方面“寻求突破”。包村干部、村“两委”主干亲自入户向群众宣传土地整治工作政策,牛尾庄等8个村先后召开19次座谈会,发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向群众讲解保护耕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有效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保护耕地、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热情。
项目引擎、科技支撑、保障服务,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组合拳”
三交镇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发挥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作用,打出一系列惠农政策“组合拳”。
谋准项目打好致胜“拳”。三交镇针对撂荒地整治投入大、风险高、各村自有资金出现不同程度拖延的问题,积极寻求财政奖补资金和项目扶持资金支持,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下拨100万元项目资金,注入“活水源泉”,给镇村干部吃了定心丸,有效保障了整治“撂荒地”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科技支撑打好撬动“拳”。针对坡地、撂荒地种植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积极依靠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地膜种植保墒,提高地温,示范种植甜糯玉米260亩,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结合土地情况和种植经验,在牛尾庄、团峪沟等8个村推广复合种植530亩,其中牛尾村种植200亩,宋家庄村、固村尝试甜玉米复合种植100亩。
政策扶持打好保障“拳”。各村向承包户加大地力补贴政策宣传,补贴归代耕方享有。镇村两级按期申报地力补贴6000多亩,到位补贴款41万;推动玉米保险全覆盖,村集体种植玉米保费每亩2.7元,如遇干旱、霜冻、暴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发生灾情,每亩可赔付600元,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政策补贴每亩200元,种植530亩,可享受补贴10.6万元。
土地复垦、企业带动、集体增收,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连环招”
复耕复种“撂荒地”,代耕盘活闲置资源,让“撂荒地”效益发挥最大化,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变资产、企业资源变生产力、农民变工人,逐步带动劳动力参与种养产业,实现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双提升”。
用好复耕关键“招”,深挖潜力增强优势。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三低优势”:耕地流转价格低,坡地流转价50—100元/亩,平地200—400元/亩,河地500元/亩;机动地出租价格低,一般平地200元/亩,坡地50元/亩;人力资源成本低,劳务用工一般80元~100元/天,引导各村出资流转土地耕种,不发包直接耕种村集体机动地。对于市场作用发挥不力的,由镇村两级兜底,通过土地流转和撂荒地整治,实现耕地连片规模种植,充分利用村集体购置农机具优势,降低种植成本,减少防灾减灾支出。
实施代耕破解“招”,创新撂荒整治模式。按照《山西省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承包方将承包土地弃耕连续二年以上,发包方告知承包方后可以组织代耕,代耕期为三年。代耕方在代耕期间享有相应的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结合《三交镇人民政府关于坚决遏制耕地弃种撂荒的紧急通知》,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耕撂荒地。为力争完成任务,镇村两级干部结合村情实际,科学分析研判,精准统筹撂荒耕地资源。如南陀罗沟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利山带领村“两委”干部亲自入户走访,对26户耕地撂荒在外劳务的群众,通过打电话、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经过多次多方式沟通,均同意将自家撂荒地交由组织代耕,目前13个村5529亩撂荒地已经新修上山道路,清理杂草灌木,机耕旋耕,开展种植生产。三年代耕期结束后,村集体将与农户协商,继续流转土地进行耕种,撂荒耕地的土质、地力将逐步恢复、提升,流转金以及亩产量都将逐步攀升,群众在土地上的收益会逐步增加。
发挥带动增收“招”,强化政企联营合作。镇内企业吉祥农业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加工生产甜糯玉米,为了降低投少和减少风险,三交镇组织各村和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农业,由该公司提供种子、化肥和种植技术指导,免费机器收获,直接从地头收购,减少储存成本和垫资。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持,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优势,确保销售渠道畅通,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交镇通过土地流转、代种、自种等方式,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将小块、分散土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不但有效推动了土地撂荒问题解决,而且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了有效途径。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36万元,实现每村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的既定目标。许多当时对撂荒地种植持怀疑观望态度的老农民看着丰收的景象,都说“党支部这个地种好了”,纷纷加入其中。三交镇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政企合作,发挥科技威力,引进专业团队,实行精细管理,持续推动“撂荒地”整治工作创造亮点、打造品牌,实现粮食生产安全、集体经济壮大、土地质量提高“三赢”。(闫晓斌 寇建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