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垣曲:搬进生活“新天地” 绘出幸福“新画卷”

时间: 2023年05月05日10:57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

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脱贫攻坚
分享到: 评论:

  山西新闻网三农频道讯   “美丽山城安新家,幸福生活有奔头”,这是垣曲县易地搬迁群众赞不绝口的“口头禅”“幸福曲”。的确如此,阳春三月,走进垣曲县的1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整洁漂亮的单元楼,一排排青翠欲滴的绿化树,一件件规划配套的新设施,村规民约上墙、路口安装监控,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厂商云集、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热闹、充满城市气息的都市生活景象映入眼帘。

  垣曲县作为中条山腹地的典型农业县、省定贫困县,因为种种原因,数千群众长期生活在偏乡僻壤,“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最真实最残酷的写照。为此,“十三五”期间,垣曲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求,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创新机制,“三度发力”,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使全县6919名贫困人口搬离“穷困山窝窝”,迁入“美丽大县城”,过上美好新生活。目前,一个个移民集中安置小区正在稳步向“幸福小区”的目标迈进,一幅幅以奋斗为笔描绘出的和谐幸福新画卷正在垣曲大地徐徐展开。

  高标准建房增强“满意度”

  “迁到惠民花苑后,小区内的卫生室方便了看病,不到100米的城东小学、城东幼儿园方便了孩子们上学,更不要说小区内的文体活动场所、超市等设施了,这些都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前烟熏火燎的生活,村民都幸福‘炸’了!”原解峪乡乐尧村党支部书记、现惠民花苑安置点党支部书记、业委会主任马选红说起搬迁后的生活环境,乐得合不拢嘴。

  为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文明,享受到健全的医疗、教育、交通及业余文化生活等配套设施,垣曲县持续加大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有党员活动室、有业委会办公室、有物业中心、有卫生室、有幼儿园、有警务室、有文体广场、有就业服务点、有便民超市、有休闲广场等“十有”标准,公共服务达到党员服务到位、产业支撑到位、就业保障到位、物业管理到位、治安联防到位、文明创建到位、议事组织到位、民调机构到位、困难帮扶到位、工作经费到位等“十到位”标准,不断完善提升安置区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保障了搬迁群众搬迁后“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让群众在一件件实事的办理中体会到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吃下“定心丸”,心甘情愿地搬出、欢天喜地地迁入。

  高水平服务提升“暖心度”

  贫困群众从山庄窝铺搬到美丽县城,由“地道农民”变为“新型市民”,不仅仅是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多个村的人住到一起,涉及生活习惯、邻里关系等方方面面,不少搬迁群众担心会有种种问题矛盾产生。

  融合创造和谐,和谐促进融合。垣曲县为推动搬迁安置区群众实现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在安置点新成立党支部5个,按照《垣曲县关于进一步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员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明确了党员管理的双重权限,做好党员的日常管理、考核评议等工作,建强了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头雁队伍,为多村融合发展、村民融洽相处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加强安置小区群众自治的同时,垣曲县还派驻了10支工作队,全面开展驻点帮扶工作;各职能部门也结合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防诈骗教育宣传、免费义诊、垣曲镲、三句半、公益电影放映、法律法规宣传、“文明新村(社区)”“星级文明户”创建评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100余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使搬迁群众深切感觉到,集中安置区是个有温度、有活力、有情趣的大家庭,远比过去在山庄窝铺居住时舒适、幸福。

  但搬迁群众只是集中居住到县城来了,户籍还在原乡镇未变,所以,遇到子女上学、结婚办户口等事情时,还必须得返回原居住地所在乡镇派出所办理,要跑很多路、找很多人、造成很多麻烦。为此,垣曲县参照《居住证暂行条例》,为搬迁户印发了《垣曲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手册》2300余本,作为搬迁群众的特殊“户口本”,公安、银行等部门都认可。手册上搬迁户的各种信息和各项权益一目了然,能够确保搬迁群众与当地城镇居民在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各项民生政策的实惠和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垣曲县还制订印发了《同城通办办事指南》,向搬迁群众宣传办事程序、所需资料,为搬迁群众开展代办帮办等业务,解决了搬迁群众因户籍未迁入县城而出现的“两头跑”问题。

  高质量就业务求“精准度”

  易地搬迁后贫困群众的就业工作,一头连着脱贫攻坚,一头连着全面小康,要兑现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就必须瞄准就业关键点,做好大文章,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但让搬迁群众在城里实现稳岗就业何其难啊!他们大多是“准农民”,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等素质参差不齐,想要在新时代的县城做到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针对种种复杂情况,垣曲县按照“巩固旧村产业、扶持就业创业、菜单式选择、保姆式服务”的工作思路,为搬迁群众找准致富路子,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稳步前行。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搬迁群众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原村的土地。为此,垣曲县引导部分有农村劳动经验和能力的搬迁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经营、合作社代管等模式,带动搬迁户参与核桃、花椒等干果经济林产业和特色种养业,保障旧村土地不荒废、发展产业大增收。

  不过,回乡参与农业生产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仍长期居住生活在县城集中安置区,吃饭问题怎么解决?经济收入来源在哪里?面对种种现实问题,垣曲县又在县城周边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优质香菇产业园、现代生猪养殖产业园等5个产业园区,并在安置区举办就业对接活动十余次,提供就业岗位2万以上,使1300余人实现了就近精准就业。

  同时,垣曲县还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在安置区内或周边配套创建13个就业帮扶车间,使搬迁群众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近务工就业提供便利。蒲掌乡昔阳村搬迁户张磊,通过劳务输出到四川务工,月收入7000余元,妻子则在晋海花园就业帮扶车间,月收入2300元。像张磊这样的搬迁户,垣曲县还有很多,一家人靠着务工就业实现了增收,以可观的经济收入撑起了幸福的家。

  垣曲县多样化的就业帮扶新模式,使搬迁群众根据自身需求实现了有劳动力群众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得到持续巩固,受到山西省、运城市乡村振兴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从挪穷窝到迁新居,从居深山到住城镇,从地道农民到新型市民,从土里刨食到打工创业,从故土难离到安享生活,垣曲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垣曲县委书记史玉江表示,“新的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高效、过细、见真、抓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以奋进的姿态擘画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新蓝图,为奋力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山城、幸福垣曲’增添发展新动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交满意新答卷!”(苏志刚)

(责编:刘晓亮、郗涛)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山西阳城: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山西阳城: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